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抗战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常务理事会会议在桂林召开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6月13日-15日,抗战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常务理事会会议在在桂林召开。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自治区电影局局长沈传亮出席开幕式并发言。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贺祖斌,广西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严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科研处处长李超分别致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勇致辞并作主旨报告。开幕式由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冯智明主持。
会议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广西师范大学、《南方文坛》编辑部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桂学研究院、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承办。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抗战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后方、解放区与沦陷区文学研究”“桂林抗战文化城研究”“抗战文学史的建构与重写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挑战与机遇”等议题展开系统深入的讨论。
开幕式现场
沈传亮在开幕式上指出,全面抗战时期广西抗日救亡运动很有声势,尤其桂林作为大后方文化中心之一,汇聚于此的爱国文人,创作了大量鼓舞人心的作品。他表示,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高质量开展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纪念活动,统筹各方面资源和力量,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多学科、多角度的理论研究阐释,推动文化抗战史料的收集整理,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潜心创作,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广西力量。
贺祖斌在致辞中指出,广西师范大学与抗战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全面抗战期间为大后方著名的三所高等师范院校之一,并被誉为“西南民主堡垒”。一批知名文化人曾在学校任教,为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形成写下了光辉一页。如今,抗战文学研究已成为学校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科优势特色。他指出,本次会议汇聚海内外学者共同探讨抗战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正当其势,恰逢其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严霜表示,本次学术研讨会体现了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她指出,抗战时期桂林成为战火中的“文化绿洲”,如今海内外学者们齐聚于此,既是以学术的方式铭记历史,也是对抗战记忆的当代激活。既是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脉络的系统梳理,更是对民族精神的赓续传承。
李超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始终秉持着学科建设与文献抢救整理并重的学术传统。前辈学者都经历过抗战的洗礼。首任所长郑振铎抗战期间在沦陷区上海守护文化命脉,第二任所长何其芳则于抗战期间从大后方重庆奔赴延安,成长为马克思主义学者。她表示,通过新史料的发掘、新视角的引入与新方法的探索,本次会议将在抗战文学研究领域取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刘勇表示,近年来,抗战的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桂林是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文化作用的城市,抗战中的桂林文化城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他指出,中国现代文学在抗战时期承载了最为沉重、也最为珍贵的文学底色,全面抗战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版图,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更广阔的舞台。他指出,应从“地方”“民间”和“流动”三个关键词来理解全面抗战带来的新的文学版图。抗战是用生命、用血肉启蒙。这种生存境遇构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景。对抗战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思想与情绪的研究仍需深化,只有深入理解其中交织着呐喊与呻吟、激昂与破碎、联合与撕裂、坚强与创伤的多重声调,才能真正读懂这一时期文学的意义。
开幕式后,会议进入丰富多彩的学术研讨阶段。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暨南大学、河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学术期刊杂志社的专家学者、研究生,以及来自美国、日本的学者等,围绕“抗战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核心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会议共设3场主题发言,6场分组讨论,其中特设2场青年学者论坛。
萨支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铁群(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姜涛(北京大学中文系)、张武军(西南大学文学院)、郭娟(《新文学史料》杂志社)、赵普光(暨南大学文学院)、李永东(西南大学文学院)、张涛(吉林大学文学院)、李雪梅(《南方文坛》编辑部)等专家分别主持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阎浩岗(河北大学文学院)、李遇春(武汉大学文学院)、刘卫国(中山大学中文系)、徐志伟(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王龙洋(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李北京(《南方文坛》编辑部)等专家分别进行了切中肯綮的评议。
6月15日上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冷川主持的闭幕式正式开始。
6场分组讨论的评议人依次进行了精彩的小组总结陈述,成为与会学者快速把握分组讨论总体情形、学术亮点、思想碰撞的最佳窗口。随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李浴洋做了高屋建瓴的学术总结。他提出对抗战文学研究的三点思考:探寻研究动力,需关注抗战文学的时代记忆与当代研究者的生命体验形成的情感共振,这是四十年代文学研究焕发学术活力的深层动因;观察研究现状,会发现有三个研究趋势:打通新旧,观念考古,“战争中人”与“战争中文”并重;推进研究空间,须同步推进“大后方-解放区-沦陷区”三个区域的研究,深度聚焦“中国与世界”的辩证关系,将抗战文学嵌入二十世纪文学史谱系中。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萨支山在闭幕词钟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对会议主办方、承办方以及会务组全体成员和志愿者的辛勤付出致以诚挚谢意,并宣布了增补理事名单。
在闭幕答谢环节,《南方文坛》副主编曾攀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广西师范大学及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特别向与会专家尤其是海外学者的全程参与致以诚挚谢意;并指出20世纪是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世纪,通过学术方式追思历史,既是对苦难记忆的转化方式,更将成为激励我们的精神力量。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蓝善康在答谢中表示,在抗战胜利80周年承办意义如此重大的会议,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主办方之间密切配合、精诚合作,与会海内外专家学者热情参与,会务组全力以赴做好服务保障。他邀请各位专家继续深度支持学院建设发展。
与会人员合影
本次会议的召开,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抗战文化城”桂林,与会学者深入探讨了抗战文学与文化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全面发掘抗战文学的宝贵遗产,拓展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路径。会议共汇集75万余字的学术成果,既是对抗战文学研究前沿动态的一次集中呈现,更是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脉络的一次系统梳理。不仅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也将继续推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在全国现代文学学科领域中的辐射与引领作用。
据悉,由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等单位承办的此次学术盛会,是广西师范大学国家文科基地三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也是桂学研究院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此次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助力广西师范大学的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来源: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辑:刘星宇
校对:蒋志秀 丁怡 项婷婷 栗源
审核:蓝善康 钟学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