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南北对话与南方诗学建构”第一期论坛在我校召开

2025-04-19 11

2025年4月11日至13日,“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南北对话与南方诗学建构”第一期论坛在桂林成功举行。此次活动由我校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桂学研究院联合主办,《东岳论丛》编辑部协办。来自四川大学、湘潭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广州大学、大理大学、玉林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山大学、扬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我校等高校和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论坛。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01 开幕式

开幕式上,我校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冯智明教授和湘潭大学期刊社社长、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洁群教授分别致辞。冯智明院长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简要介绍了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发展概况。她指出,南方的文化底蕴、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为中国诗学的丰富与发展贡献了独特力量,期待通过此次论坛推动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我校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冯智明院长致辞


王洁群教授在致辞中谈到论坛召开的背景和缘起。他指出,南方诗学有助于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体系,并对我校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为南方诗学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以及学院师生的精心组织与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湘潭大学期刊社王洁群社长致辞


开幕式由我校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蓝善康副教授主持。


我校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蓝善康副院长主持开幕式


02 论坛四场会议

第一场会议

论坛共设四场会议。第一场主题发言会议由广州大学中国文艺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吴长青研究员主持。

湘潭大学期刊社社长、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洁群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湘潭大学学报》推动南方诗学专题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学术考量: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实践;它有助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体系的构建;它契合学报一贯关注的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方向;它与湘学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渊源。王洁群教授还讨论了“南方诗学的器物书写与精神特质”,他首先指出南方诗学是一种独特的诗学方位,既具备地方性和差异性,又具备普遍性和共通性;其次器物逐渐成为身体的延伸、欲望的投射与精神的支撑,形成了具有具身性的“器物诗学”;晚清以来,南方逐渐引入了带有异域性和现代性的器物新体验,促使南方诗学与器物诗学逐步汇流。

山东社会科学院《东岳论丛》副主编王源研究员在发言中主要介绍了《东岳论丛》在推进当代中国诗学和文艺理论研究方面的若干重点选题,指出2022-2025年《东岳论丛》的相关选题聚焦主流价值阐释、本土话语体系建构、跨文明理论对话、媒介转型与生态美学等维度。这些选题具有宏观视野,聚焦中国特色与本土文化,展现出跨学科的特征。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何光顺教授指出,南方诗学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诗学范式,其建构方向与未来出路应聚焦于现代性建构中的两条路径:文学的超越性/神圣性与日常化/生活化叙事,并关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应通过这两条路径来探讨当代中国诗人如何在确立内在信仰的过程中,应对庸常化、剩余化等的生存境遇,以实现崇高与崇低之间的平衡。

蓝善康副教授探讨了抗战小说中的南方精神,指出这种精神源自地域经验,体现了文化自觉与民族自立;南渡文人以漂泊者的身份重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本土作家则深入挖掘南方的伦理本质与抗战力量。

评议人大理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于昊燕教授指出,会议发言有宏阔的理论建构和扎实的个案实践,南方诗学提供了认识世界的路径,四位学者的立场和视角为南方诗学带来了轻盈的姿态和广阔的空间。


第二场会议

第二场会议由蓝善康副教授主持。吴长青研究员指出冉正万南方写作以时空体实验重构叙事范式,通过域外视角与民族志书写,融合现实/现代主义技法,在民间话语体系中实现南方诗学建构,确证新形态现实主义的文学合法性。我校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王怀昭副教授从“意象建构”与“离散经验书写”两个维度聚焦洛夫旅加时期的诗歌创作。广东财经大学文学院讲师张丽凤认为,从南方诗学的视角出发,可以更清晰地呈现出郑小琼诗歌中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表达。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曾道扬关注广东作家陈国凯在新时期的工业题材小说创作,指出其小说文本契合了南方诗学的三重向度。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王丰提出“元南方”这一概念,意图拓展南方诗学的地理与文化边界。评议人王洁群教授指出,五位学者有较高的见地与洞察力,高屋建瓴地揭开南方书写中被长期遮蔽的南方特性,通过南方历史构造了新的南方诗学形态。


第三场会议

第三场会议由王怀昭副教授主持。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崔立国以洛夫、昌耀、向以鲜为考察对象,探讨他们如何通过语言创新与精神重构,在继承古典诗学传统的同时实现现代性转化,与南方诗学进行了深层对话。我校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陈瑜,则以诗人冼玉清的《流离百咏》为研究对象,讨论战时地方书写与国家叙事的互动。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研究生陈甜甜以津渡诗歌为中心,谈论“南方诗学”视域下“新自然诗”书写及可能。扬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吴瑶立足于南方诗学视角,讨论新世纪南方诗歌的地理书写。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冯树贤则从自己的切身在场体验出发,展开对南方诗学的具身性解读。玉林师范学院文学院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胡瑜教授在评议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南方的地理优势,关注“南”与“北”对话构建中的对立统一,以及生态文明等国家战略与诗歌的互动关系,通过文学视角,为赓续文化基因、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南方经验。


第四场会议

第四场会议由陈瑜博士主持。于昊燕教授指出,西南少数民族诗歌在活态文化中复兴身体维度,通过多模态叙事重建诗歌的具身体验,引导语言与身体互动,回应技术时代写作主体性的消解。我校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黄艺红则聚焦当代工业诗的人民主题及其演变,并探讨新时代以来工业诗中的“南方精神”。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李婷从南方诗学的视角出发,关注林馥娜诗歌的空间书写与精神表达。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卢菲以热带风物、市井空间与民间智慧为切入点,分析东南亚华文文学中抗战书写所体现的文化韧性。扬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普云凤探讨南方诗学视野下新世纪云南诗歌的地方性与现代性变奏。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陈锦荣主要讨论了“新西部”文学的创作脉络与美学新变。评议人王源研究员指出这组论文以多元的文化视角丰富南方精神,以活态化的体验抵御现代化的冲击,形成多民族共生的南方诗学新范式,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个浪潮中探寻作为南方个体的存在。


论坛现场


03 闭幕式

会议闭幕式由山东社会科学院《东岳论丛》副主编王源研究员主持,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何光顺作学术总结。


山东社会科学院《东岳论丛》王源副主编主持闭幕式


何光顺教授回顾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历程,指出南方诗学的本质就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学如何进行现代化写作的研究。他提出,在当下,应当立足历史视野,深入推进对南方诗学的探讨。在发言中,何光顺教授特别感谢王洁群教授和王源研究员作为期刊编辑对“南方诗学”的支持,感谢我校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为南方诗学开辟了第一站,并总结南方诗学现有成果及不足,对未来的南方诗学发展及论坛举办提出展望。论坛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何光顺教授作闭幕式学术总结



来源: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桂学研究院

编辑:刘文霞

校对:蒋志秀 丁怡 项婷婷 栗源

审核:钟慧容 钟学思

终审:肖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