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关注报道第六届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在我校举行

2023-05-31 51

5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网以《第六届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在广西师范大学举行》为题,关注报道第六届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在桂林举行。论坛由我校与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珠江—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主办,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我校经济管理学院、我校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和华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联合承办。此次论坛以“珠江—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以“珠江—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珠江—西江经济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线展开研讨,包含4场专题报告、5场平行论坛。来自国内40余高校、科研院所、学术期刊的17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代表受邀出席本次论坛。

现将报道转载分享。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 通讯员 吴方)5月27日,第六届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在桂林举行。论坛由广西师范大学与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珠江—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主办,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和华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联合承办。此次论坛以“珠江—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以“珠江—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珠江—西江经济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线展开研讨,包含4场专题报告、5场平行论坛。来自国内40余高校、科研院所、学术期刊的170余位专家者和研究生代表受邀出席本次论坛。

广西师范大学校长贺祖斌教授致辞 肖莹/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研究员致辞 杨益国/摄

为珠江—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广西师范大学校长、西部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贺祖斌表示,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珠江—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落户广西师范大学以来,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全国性、开放性、学术性的区域交流平台和智库平台。广西师范大学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是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特色新型智库联盟成员单位,拥有一支研究实力强、研究动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学术团队;研究院服务国家急需,聚焦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加强学术交流,实现跨学校、跨地区的智力资源集聚,辐射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他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推动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明确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他表示,珠江—西江经济带是国家制定的一项重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衷心希望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继续对广西师范大学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的发展给予关心、指导和支持,也希望各位专家发表真知灼见,献计献策,凝聚共识,共同推动珠江—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代表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向第六届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他指出,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们的迫切任务,而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注重区域经济的发展。他强调,长期以来广西师范大学充分发挥人文社科优势,依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珠江—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等智库平台精准对接国家与区域战略需求开展珠江—西江流域合作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他建议,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研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高水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研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研究,持续发布《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蓝皮书系列智库成果,为推动珠江—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主题演讲现场 黄根宇/摄

平行论坛现场 姜正/摄

专家建言珠江—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在主题演讲环节,陈耀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珠西经济带的实践路径”为题作主题演讲。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它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普遍意蕴,也有基于我国国情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全面平行推进,国家战略区域应当走到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前列。珠江—西江经济带以西江为发展主轴,横贯广东、广西,上联云南贵州,下通香港澳门,是珠三角地区转型发展的战略腹地和西南地区重要的出海大通道,是面向港澳和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地带,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他认为,珠江—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是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战略支撑带、东西部合作发展示范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珠江—西江经济带要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勇于担当、积极探索。他建议,进一步深化对珠江—西江经济带战略地位的认识,加强珠江—西江经济带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腹地支撑作用,促进新时代新征程中珠江—西江经济带的新发展。

在“南方农业发展需要应对的现实挑战”的主题演讲中,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陈文胜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在百年大变局的宏观背景下,随着人口分布以城镇为主的城乡格局变革、全面小康向全面现代化推进的多重转型叠加,对南方农业发展带来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区域结构性矛盾、城乡结构性矛盾等,形塑着城镇化、老龄化、人工智能时代、生态双碳目标等多重复合宏观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的进路。他认为,有着悠久农业传统的南方,农产品生产不是问题,如何提高农产品效益、激发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积极性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问题。但他发现,南方农业发展存在三大现实挑战:一是鲜活农产品季节性集中上市与全年度均衡消费的难题;二是农产品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并存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三是人地矛盾与耕地抛荒并存的农业农村空心化困境。他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多重转型的大背景、粮食主产区发生南北历史性大逆转,以及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从南方人地关系、地理禀赋、资源环境三个维度,提出加快推动科技服务赋能、地域资源赋能、绿色生态赋能,促进南方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珠江—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蒋团标以“促进珠江—西江经济带以县城为载体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多元制度供给研究——村规民约的视角”为题作主题演讲。他从珠江—西江经济带的调研目的、村规民约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具体实践、村规民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个人调研思考四个方面展开论证。他指出,近年来,珠江—西江经济带村规民约呈现四大特征:内容不断丰富与完善、展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制定程序逐渐规范、执行程序有规矩可循。他认为,珠江—西江经济带的村规民约在推进城乡融合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村规民约促进了乡村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村规民约助推了乡村治理日显成效、村规民约加快了乡村文体的建设步伐、村规民约推动了乡村产业快速发展。但珠江—西江经济带村规民约建设中也存在城乡治理体系不健全,村规民约制定过程的规范性有待提高;公共资源供给不足,村规民约建设参差不齐;村规民约执行难,约束效果不佳;村规民约缺少本土特色,未能体现民族地域文化特点等问题。他对村规民约如何内化和制度供给的多元化问题以及如何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以县城为载体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多元制度供给体系构建进行了思考。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华南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愿以“异地扶贫搬迁与广西乡村振兴——基于百色双达村的观察与思考”为题作主题演讲。他从政策背景、分析框架、案例概况、脱贫路径、致富困境五个方面进行报告。他指出,2020年我国全面完成脱贫攻坚战任务,消除了绝对贫困;脱贫发展路径包括发展特色农林业、发展劳务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资产收益扶贫、社会保障兜底。他构建了异地扶贫搬迁与乡村振兴的分析框架,提出了空间距离对脱贫攻坚的重要性,并以百色双达村作为案例,详细介绍了该村的发展现状及村民的脱贫路径。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麦建昌/摄

据悉,在围绕乡村振兴、数字经济、流域经济、资源与环境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主题的5场平行论坛中,151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代表发表了55篇学术演讲。此次论坛得到《区域经济评论》杂志社、《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杂志社、《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社、《西部论坛》杂志社、《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社、《改革与战略》杂志社、《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等学术期刊的支持。

论坛闭幕式上,广西师范大学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负责人表示,通过论坛将进一步集聚建设和发展珠江—西江经济带的智慧力量,为共同探索服务新时代新征程珠江—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和实践路径作出新的、更大的智慧贡献。


报道链接:http://www.cssn.cn/jjx/jjs_xszx/202305/t20230531_56414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