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在我校举行
2021年7月6日下午,由自治区教育厅主办、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暨2021年度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工作座谈会,在我校育才校区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举行。来自全区15所高校新一轮建设的30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专家学者等40余人参加会议。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林春逸、自治区教育厅科研处处长黄青云出席座谈会并先后致辞。会议由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梁君主持。
座谈会上,林春逸副校长代表学校对参加本次座谈会的领导、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国上下欢庆建党百年之际,自治区教育厅召开此次座谈会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等一系列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通知的具体行动;通过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各研究基地推动新时代广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武装头脑、理论创新、育人育才、体系构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干实事解难事谋大事创新事长本事等方面下功夫,迅速掀起新发展阶段广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新高潮。他结合自身参与编撰《毛泽东品读百部经典》的学习经验与体会,强调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的重要论述的理论蕴涵与实践价值,强调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以及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的重要性。他表示,各基地、各位专家学者将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通过聚焦探讨在加快构建高质量科研创新体系的路径明晰、高水平科研成果持续取得突破和科研服务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围绕全面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新时代广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改革,进一步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学习经验,进而推动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期刊体系,努力打造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原、高峰、高地,助力广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共同推动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高质量、专业化、内涵式发展。
林春逸副校长致辞
黄青云处长向莅临此次座谈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与感谢,对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教育厅推动全区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经验做法和主要成效进行简要总结,并就加快推动新时期各重点研究基地高质量、专业化、内涵式发展提出意见建议、明确重点任务和思路举措。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教育厅以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引领广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以凸显民族区域特色打造广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以创建优质科研平台带动广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已经成为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头羊。他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地位作用的再强化,对哲学社会科学使命任务的再赋能,对哲学社会科学责任担当的再鼓劲,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论述的新发展;各重点研究基地要全面对标落实重要回信精神,将重要回信精神贯彻落实至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全过程。
教育厅科研处黄青云处长致辞
在座谈会上,各重点研究基地就如何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引向深入,如何进一步推动各重点研究基地高水平发展,如何推动新时代广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热烈交流,并简要介绍各自富有特色和启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广西财经学院海上丝绸之路与广西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潘慧认为,做好新时代高校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工作应在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上、在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上下功夫。广西师范大学桂学研究院院长黄伟林指出:桂学研究是多学科、跨学科的学术领域,将与更多学科协作,努力发展广西学术文化;桂学研究院通过办好桂学博物馆,展示中国文化的广西贡献,为桂学研究学术工作提供坐标;办好《桂学研究》年刊,扩大学术影响力;做好桂学课题研究和桂学研究传承,依托桂林文化城研究团队传承西南剧展精神,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大学文化品牌。广西大学广西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陆善勇指出,以我国、我区和边疆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动广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广西艺术学院中国—东盟音乐文化交流与研究中心代表、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博物馆馆长楚卓指出,民族地区高等艺术院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贡献民族文化力量、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展现和发挥艺术教育的独特魅力和独有特色。梧州学院西江流域民间文献研究中心代表陈宇思认为,民间文献是一个区域的人民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凝结下来为筹划生活、管理资产而形成的纸质文献,它的形成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西江流域作为华南重要水上通道,同时作为环南中国海区域中中国内陆的关键一环,这是研究中心研究问题的产生所在,也是民间文献研究的出发点;如何在民间文献研究中支持区域研究是研究中心重点要努力的方向。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代表曾爱婷指出,研究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服务党和国家民族工作为主要任务,按照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三性合一”的理念,深入推动研究院理论研究、数据库开发、团队建设、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
工作座谈会现场
在座谈会的总结发言中,黄青云处长对各重点研究基地取得的突出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并强调各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要坚持正确政治导向,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视野,坚持为人民做学问,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要创新研究模式,强化问题意识,加强实证化研究,促进研究范式转型,推进学科交叉研究;要促进学术探索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紧密融合,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创新、全面发展、重点突破,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要深化科研评价改革,强化多元导向,坚持分类评价,坚持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有机结合,坚持激励约束并重;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视科学研究与新生代契合点的挖掘,引领文化新潮流新方向;要深入挖掘和把握广西区位优势和民族特色,着力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发挥区位优势推动广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要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和人才的宣传力度,营造尊重学术、尊重人才、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良好氛围。他寄语各重点研究基地脚踏实地、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奋斗,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广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供稿:刘莹/文,苏威/图,审核:钟学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