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文科中心顺利举办“区域、土司与边疆历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暨《边境上的中国》新书分享学术沙龙”

2021-04-21 231

        2021年4月18日上午,由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简称广西文科中心)主办、我校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承办的“人文强桂”第133期学术沙龙在广西文科中心多功能学术会议厅顺利举办。本期沙龙主题为“区域、土司与边疆历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暨《边境上的中国》新书分享学术沙龙”。

        此次学术沙龙邀请我校2001级历史系校友、厦门大学历史系杜树海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分享其新近出版的《边境上的中国:11世纪以来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历史与记忆》(简称《边境上的中国》)一书主旨;并特地邀请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刘志伟教授莅临出席。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原总编辑、知名文化学者曹光哲先生,社科处/广西文科中心、教务处、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越南研究院等单位相关负责人、专家学者以及师生代表共40余人参加会议。沙龙分别由我校教务处处长周长山教授、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系主任江田祥副教授主持。

        学术沙龙伊始,主持人周长山教授简要介绍了近30年来广西师范大学在广西历史研究已形成良好的学术传统与出版的学术成果,如《广西通史》(三卷本)、新编《广西通史》(十卷本)与《广西历史地图集》等著作先后出版,在国内学术界获得良好声誉。社科处/广西文科中心、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相关负责人代表学校分别向刘志伟、杜树海两位教授赠送新编《广西通史》(十卷本)。

        在新书分享环节,杜树海教授分享《边境上的中国》一书主旨,他介绍了该书四大部分内容的梗概:北宋侬智高起事与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历史转变,土司时代:明代思明土府及周边区域的考察,改土归流:清代以降归顺州及周边区域的考察、附录,综合探析了“国家整合与多层统一”等重要概念,并讨论了地缘血缘想象、文化地景塑造、礼法话语建构、资源/人员流动、信仰仪式统合五种国家整合方式。

        在学术沙龙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对《边境上的中国》一书的文献史料、学术思路、学术主旨、概念理论等方面展开评论,高度评价了这部新作的研究方法与学术价值;并结合他们自身的工作与研究,围绕着区域、土司与边疆历史研究等主题进行学术分享。刘祥学教授积极思考中国边境史的研究路径,提出应注重边疆史研究的差异性,书写不一样的边疆史与边疆故事;蓝武教授强调广泛收集资料、田野调查、跨学科方法在土司研究等领域中的重要性;周长山教授介绍了他正在从事的广西暨岭南区域史研究的学术课题,以及计划未来将开展“近代以来日人岭南调查研究”;范玉春教授提出广西区域史研究需要注意和讨论的三个问题:“民”与“猺”“獞”“狼”概念问题、壮族土官族谱中的攀附现象、左江土官与安南关系的双重面相;陈国保教授强调关注越南朝代更替、边境政策、边境人群、域外文献四个方面的研究,将可进一步深化中越边疆历史研究;廖国一教授介绍了杜树海教授在本科、硕士生阶段的求学经历,简要回顾了日本学界有关左右江流域历史的研究成果;曹光哲先生希望深入研究广西在中华文明中的位置和作用,积极推动广西文化历史与旅游产业的开发利用研究。

        在会议总结环节,特邀嘉宾刘志伟教授认为两广学界应打破边界意识,建议联合起来共同推进西江流域历史、岭南区域历史研究;他还认为学术研究首先应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宗旨,学者应持学术的立场,尊重历史与现实,真正承担起学术研究中的国家责任。

        此次学术沙龙活动邀请了区内外多位知名学者作学术分享,采取线下会议与腾讯会议线上直播两种方式,广泛深入地探讨广西区域、土司、边疆历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以及未来进一步拓展的研究主题。此次学术沙龙将有力地推进广西师范大学在区域历史地理与土司、边疆历史等领域的学术创新,提升广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影响力,也为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坚定性提供广西历史经验。(供稿: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李研宇、江田祥/文;李金桂/图)

学术沙龙现场


学术沙龙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