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研工作大会】“数”说大会报告
“高质量科研支撑高水平大学建设”是本次大会报告的主题,体现了我校对科研的重视以及提升学校科研核心竞争力的决心,也是我校在未来四年学校科研上的规划。
167项、92项
四年来,自然科学类国家级项目连续实现多个重大突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各1项。共获得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67项,研究经费共计8269万元,年均立项数为42项,年均经费数为2067.25万元(2010-2012年均立项数34项,年均经费数1415万元);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2项,研究经费共计1895万元,年均立项数为23项,年均经费数为473.75万元(2010-2012年均立项数17项,年均经费数262万元),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连年位居广西高校之首。
1.15亿元
截至目前,我校拥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广西重点实验室(含1个共建的实验室)、1个广西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6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含培育建设单位)、12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年来文理科平台共获得上级建设经费1.15亿元。
2篇
四年来,高端学术论文实现历史性突破。自然科学研究方面,梁宏教授、杨峰教授课题组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吴小阳课题组合作,在国际影响力最高的综合性自然科学杂志《Nature》的子刊之一《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上发表研究论文;曾明华教授在国际顶尖化学期刊《J. Am. Chem. Soc.》(《美国化学会志》)发表学术论文2篇,其中1篇入选2006-2016年ESI高被引论文,在国际顶尖化学期刊《Angew. Chem. Int. Ed.》(《德国应用化学》)发表学术论文2篇,其中1篇被推荐为封面论文;欧立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世界物理学顶尖学术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快报》)发表学术论文1篇,实现了我校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在该期刊发表论文的新突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谭培文教授、徐毅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学术论文,实现了我校在此高端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新突破。
13项
四年来,高水平科研奖项取得新成绩:自然科学研究方面,我校共获得广西科学技术奖13项(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我校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获得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8项,其中一等奖9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60项,一等奖获奖数居全区首位。
3570.89万元
在人文社科方面,学校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打造具有基础理论研究、战略性前瞻性预测性研究、舆论引导、决策咨询等职能和功能的高校新型智库。在自然科学方面,学校在天然植物制品和药物研发、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环境生态保护与规划、环境治理与环境分析、新能源新材料研发、计算机软件研究与开发、自动化控制技术研发、统计数据开发与利用等领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据统计,2013-2016年人文社科类横向科研经费共计3570.89万元,年均892.7万元;2013-2016年自然科学类横向科研经费共计1915.35万元,年均478.8万元。
第131位
四年来,我校国际学术交流不断开创新局面,学术国际国内影响力不断攀升。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1%;软件工程学科在2016年艾瑞深中国校友网排名全国并列第14位;计算机学科张师超教授在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进入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2015年中国大学学科综合竞争力排行中位居第18名(全国325家马克思主义学科博士硕士点单位参加排名)。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核物理、生态学等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出版社已成为中国学术人文出版的重镇。在知社学术圈公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及科研院所研究影响力我校位列第131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