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樊杰、陈利顶研究员来我校做学术报告

2016-07-06 184
 

中国科学院樊杰、陈利顶研究员来我校做学术报告

71日上午,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樊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陈利顶研究员学术报告会在育才校区国际教育交流中心215会议室举行。报告会由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白晓军主持,我校广西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学者、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优青特色研究团队”成员、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科学研究工程•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项目负责人(硕士生、博士生) ,以及来自广西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旅游学院、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共8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会上,樊杰作了题为《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优化与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报告,他从国家如果把珠江-西江经济带提升到国家战略为切入点,全面介绍珠江-西江经济带从最初的黄金水道专项开发、一个省域性的发展战略演变成综合建设的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阐述分析了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空间优化的理论,提出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是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始终面对的重大议题,并结合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他还介绍了我国区域发展的历程和国外在协调区域发展方面的做法,全面深入分析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强调国家整体开发应该是有序的,各项事业发展既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同时又是高品质、高效率的,规划应具有前瞻性、连续性和整体性。樊杰博士的学术报告对进一步推动我校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北部湾区域发展研究、“一带一路”发展研究等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陈利顶作了题为《区域生态安全与生态补偿》的报告,他围绕我国生态存在问题、生态安全内涵与特点、如何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生态补偿与区域生态安全等几个方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分析了区域生态安全与生态补偿机制理论,结合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成效及存在问题,提出加强珠江-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相关对策。这对加强西江流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流域可持续发展,探索跨省区流域生态建设新模式等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樊杰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樊杰博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十二、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是中央国家机关党委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人。长期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咨询和规划研制工作,担任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广东省国土规划等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牵头圆满完成了国务院部署的汶川、玉树、舟曲、芦山、鲁甸重大灾后重建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任务。发表学术论著200多篇(部),多次赴德国、美国、日本等参加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就“国外区域发展情况和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进行讲解,撰写的咨询报告获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陈利顶博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城市和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秘书长。先后完成了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方向性项目等3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刊物上发表100余篇;出版专著9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部委科技成果奖励6项。在景观格局分析、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主要包括:(1)提出了“源”“汇”景观概念和基于“源-汇”过程的景观格局评价方法,有效地将点位尺度的要素耦合研究和景观尺度的格局-过程研究结合起来;(2)建立了基于景观适宜性评价的斑块边缘效应定量识别方法,以及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设计的景观生态学方法;(3)结合具体工程建设,提出了长输管线沿线地区生态恢复与区域生态安全保障的技术体系和方法。代表性成果: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沿线区域环境与生态安全保障、恢复及构建、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

杰研究员

 

陈利顶研究员

 

 

樊杰、陈利顶研究员被聘为我校客座教授 

 

中国科学院樊杰 陈利顶研究员到我校作学术报告,图为学术报告会现场 

 

樊杰研究员向我校图书馆赠书

陈利顶研究员向我校图书馆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