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组织申报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师教育专项课题的通知
各相关单位:
根据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关于申报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师教育专项课题的通知》(桂教科学〔2015〕4号)文件,为做好课题组织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内容
(一)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主要研究按需培养教师的新机制。研究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研究推进小学、幼儿园教师全科培养模式、中学教师一专多能培养模式,改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二)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标准研究。研究师范生教育实践制度,制订师范生教学技能和岗位技能训练与考核标准。
(三)地方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研究。主要研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免费培养、初中教师定向免费培养、学前教育男免费师范生等地方免费师范教育政策,以及免费师范生的招生、培养、履约管理等。
(四)师范专业认证研究。主要研究制定符合自治区实际的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认证办法和认证模式,探索教师培养质量监测机制,加强对全区教师培养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测。
(五)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主要研究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培训需求,开发建设培训课程,建立优质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库。
(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特点、教师专业素养和成长规律,研究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运行机制及课程设计。
二、申报原则
(一)立足广西。课题设计要紧扣广西区情、教情,突出当前广西教育和教师教育改革的特殊性,要从自治区教师教育改革的实际出发,注重现实问题的解决。
(二)服务教育和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课题设计和研究要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要在教师教育改革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等方面具有探索、突破和创新。
(三)服务政策决策。研究成果要突出现实性、应用性、对策性,切忌空泛。重视培育和产生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政策应用推广价值的新成果,真正为广西教师教育改革提供政策咨询服务。
三、申报名额和申报条件
(一)申报名额
全区拟设立6项课题。课题立项实行限量申报,我校申报名额为3项。
(二)申报条件
1.申报人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应职务)。
2.申报课题的负责人同年度只能申报一个课题,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其他项目的申报。课题组成员最多只能参加一个课题的申报。课题组成员由5名及以上人员组成,人数不得超过10人。鼓励跨校、跨部门研究人员协同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3.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的申报项目,不予立项:
(1)无独立见解的编著。
(2)一般性的工作研究。
(3)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已立项过的课题,且申报论证中无新的开拓性或纵向拓展研究内容的。
(4)已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自治区教育厅“十二五”教改立项及自治区其他厅级单位“十二五”课题立项的课题。
(5)自筹经费项目单位无配套资金支持的课题。
4.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的申报人,不能承担此课题:
(1)历年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尚未结题验收的。
(2)无正当理由自行终止所承担的“十一五”规划课题的。
(3)“十一五”期间结项课题没有达到应有水平,未能通过专家鉴定验收的。
(4)“十一五”期间课题经费使用中有严重违犯财务制度的。
四、经费支持
每项课题资助经费10万元以上,项目周期2年。要求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给予一定的经费配套支持。
五、课题申报时间进度安排
(一)请各有关单位于2015年5月18日前将按照论证质量排序后的汇总表和《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及活页》电子文档发送至社科处邮箱:skc@mailbox.gxnu.edu.cn,邮件标题请注明“单位名称+教师教育专项课题”字样。
(二)社科处将组织专家对各单位的申请材料进行预审。通过预审的项目,请于2015年5月21日提交正式的《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师教育专项课题申报汇总表》(一式1份,需加盖单位公章),以及《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及活页》(一式6份,A4纸双面印制)报送社科处。
六、课题管理
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师教育专项课题评审工作由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核最终评审结果并公布立项名单。
获得立项的课题,研究成果发表须注明且只能独家注明“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师教育专项课题”+《课题名称》+(立项编号)。获得立项的课题,按广西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的有关管理规定进行管理,由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办理变更和结题手续。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权使用研究成果。
附件:1.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师教育专项课题申报汇总表
2.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及活页
社会科学研究处
2015年4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