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区域研究 紧跟学术前沿——《中国社会科学报》采访我校陈洪波教授
作为青年学者,如何在地方高校找准自己的学术方向,如何顺利实现从求学者到为人师的角色转变?近日,《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采访了我校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陈洪波。
陈洪波教授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专著《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于2012年获得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奖;到广西工作后,他从事华南及东南亚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六年间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有些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始终保持学术上的全局性眼光
《中国社会科学报》:相对而言,在地方高校从事科研,会受地域、资源等条件限制,您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陈洪波:与处在北京、上海的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的确存在很多“天然劣势”,这种现实不是简单一句“现在已经是信息时代”就可以忽略的。比如,各类学术研讨会缺失,相应地,与一流学者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少了很多。
但要想在科研上不落后,紧跟前沿,别无他法,就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我的经验是除完成教学任务,尽量多参加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学术会议,以保持学术研究上的敏锐性。
《中国社会科学报》:青年学者在地方高校有哪些机遇?
陈洪波:一流大学毕业的博士生到地方高校任教是大势所趋,目前地方高校急需人才,特别是西部地区高校。
地方高校求贤若渴,往往会尽可能地为青年学者提供好的生活和工作待遇,使学者迅速摆脱生活压力,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此外,青年学者往往可以接触到第一手材料,如果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能做出独到的成绩。例如,广西师范大学所在的广西地区在考古学、民族学和语言学研究方面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青年学者在地方高校工作,始终要自觉保持自己在学术上的全局性眼光,不受区域环境的限制。很多一流大学训练出来的青年学者,初到地方高校时锐气十足,学术思想新鲜而活跃,时间长了,由于不注意跟踪国内外学术前沿,缺少和优秀同行的互动交流,知识体系逐渐落后,学术眼光越来越窄;加上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小,节奏相对比较慢,周围享受生活的风气比较浓厚,个人也容易失去前进的动力。要摆脱这种现象,就必须有清醒的头脑,勤于学习,保持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思想境界不退化。
科研方向的两次转向
《中国社会科学报》:到广西师大工作后,您的科研方向有哪些调整?
陈洪波:我在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读完博士,论文主题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史。2008年我来到广西师范大学,很快就认识到:在地方高校,只有根据学科发展调整自己的科研方向,才能符合学校定位和发展规划。例如,学校的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点的定位立足于区域研究,研究华南及东南亚的考古以及广西地方历史文化。为此,我将科研方向逐渐转向华南与东南亚史前考古。
之前我基本上没有接触过我国华南以及东南亚地区的考古材料,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转向的难度可想而知。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年努力,我在华南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求学者到为人师,您是如何实现角色转换的?
陈洪波:一名好学生并不会一下子成为一名好老师,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作为老师,要懂得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只有和学生有良好的沟通,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才会得到最好的培养效果。即使针对人数较多的本科生,要搞好课堂教学,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也并不容易。课堂教学有很深的技巧,可以说是一门艺术,不经过多年摸索和细心体会,很难娴熟地把握。我用了6年,才逐渐明白其中的奥妙。我认为,刚刚毕业的博士生,走上课堂,执起教鞭,千万不要轻视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摸索。
另外,青年教师们还要正确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有人认为大学里面教学与科研是一对矛盾体,但我并不这么看。在大学,教学与科研显然是相互促进的。科研水平高,有助于教学内容质量的提高;而教学过程,一定也会促进对相关科研问题的思考。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应当是教学、科研均衡发展的老师,偏废哪一方都是不可取,也是不负责任的。(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冯爱琴)
网络链接:http://www.cssn.cn/gd/gd_rwhn/gd_mzgz/201409/t20140928_1345941_1.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