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苏新春教授莅临文科中心作专题学术报告
日前,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新春教授应邀莅临我校指导,主持广西文科中心第七十二期学术沙龙并作了“人用词汇研究与机用词汇研究的冲突与调和”专题学术报告。广西文科中心负责人、广西文科中心“广西语言研究团队”成员及文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文化教育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沙龙活动。
苏新春教授首先强调,计算机运行及各种功能的实现离不开语言学,而语言学在利用计算机中也获得了诸多益处。如,通过对覆盖新闻报道、文学作品、科普读物、教材语言等语料类别的10亿字规模的语料进行计算机处理与分析,可以全面、客观地揭示汉语常用字种数的覆盖情况及词汇整体面貌。紧接着,苏教授分析了传统词汇理论用于计算机的困难与矛盾:一是传统语言学对词的认定与机用研究对词的认定不同;二是机用语言学研究主要基于对“文字”的研究,而人用语言学则主要基于对“语言”的研究;三是机用研究对无形式标志的词义辨识能力不足。在此基础上,苏教授提出了建构“机用词汇学”的观点,并重点就“人用义项库”与“机用义项库”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人用义项库往往重意义内涵,轻外部形式;重词义辨析,轻词义概括;长于对具体词的考察,缺乏统一、整体的义项切分标准,义项颗粒粗细不一。而机用义项库以“词形”为处理对象,基于“词形”进行计算机分词、词类标注进而处理词义问题;以“描写性”为第一要求,以确保能及时更新、补充、完善;侧重处理在句子语义理解层面上产生的歧义,对义项的要求呈现粗线条、粗颗粒、多适用面、有较强概括性的特点。苏新春教授进而指出,人用词汇学和机用词汇学虽有冲突相异之处,但二者总体上是互补而非对立的,我们既要注重利用机用词汇学的研究成果检验现有的词汇理论,也要注重根据机用机词汇学的功能与特点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有效调和人用词汇研究与机用词汇研究的矛盾与冲突。
之后,与会师生围绕苏新春教授专题报告中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苏新春教授独特的学术视角、广阔的学术视野、深邃的学术境界,给与会者极大的启示;苏新春教授对学术创新的执着追求,也使与会者深受感染。(广西文科中心“广西语言研究团队”供稿)
厦门大学中文系苏新春教授作专题学术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