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德勒兹诗学与跨语境理论意义》成果简介

2012-09-15 113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德勒兹诗学与跨语境理论意义》成果简介
发布人:社会科学研究处 发布时间:2012-09-15 浏览数:792
 

负责人:文学院 麦永雄 教授

鉴定等级:优秀

 

法兰西是20世纪西方学术的重镇,思想的天穹中群星闪耀,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1925—1995)是熠熠星丛中光芒颇为异样的一颗明星。作为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德勒兹堪称20世纪最富于思想挑战意义的人物之一,他享有“哲学领域中的毕加索”之誉,被视为西方一流哲学家,其深邃奇崛的思想和汪洋恣肆的风格往往对人们习以为常的思想传统带来冲击,启迪人们开拓新的学术空间。

一.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德勒兹与福柯、德里达、拉康、鲍德里亚等人一道,是对当代西方学术界有着强劲而持续性影响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同时,他们的文艺学美学思想对当代中国学界也在不断地产生强大的辐射力。德勒兹以“差异哲学家”名世,是“创制概念的大师”,他认为思想史和问题史就是概念史,反之亦然。德勒兹思想的核心是差异哲学及其所衍生的生成论诗学与游牧美学。德勒兹与加塔利的合作是西方学术界的佳话,他们创造了迥异于西方传统思维模式的新视域和一系列新颖而独特的思想观念,如千高原、块茎、褶子、分裂分析、解辖域化、少数族文学、逃逸线、横截线、分子线、游牧、生成、无器官身体等等,构筑了新的问题框架,刷新了西方传统的哲学思维方式,既有的学术范式,遭到了他们富有哲学力量的思想挑战。在诗学意义上,他们撰写过关于卡夫卡、普鲁斯特、马佐赫等文学批评的专著,阐发过少数族文学、文学符号论、机器装配论等重要诗学话语,他们关于文学艺术、地理哲学、美学、视觉文化、电影、音乐、空间、环境等丰富的论述,为比较文学、后殖民批评、女性主义理论、文化研究和生态批评等领域注入了新的思想活力,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诗学取向。

确切而言,德勒兹诗学呈现出从其哲学衍生而来的文化艺术思想的特质,是一种具有思想穿透力和理论增殖性的“哲性诗学”。德勒兹诗学传承、扬弃和拓展了亚里士多德诗学传统,并与后现代诗学或问题学产生思想共振,体现出自奥斯维辛、五月风暴以来西方思想家富于正义感的社会批判精神,同时启迪我们对当代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文化问题进行哲性诗学的反思。在西方学术语境中,德勒兹哲性诗学具有独特的思想创新力量,富于理论增殖性。德勒兹把文学视为思想的触媒,其致思方式迥异于西方传统思想史基于同一性取向的中心主义、二元论、等级制的理路,但德勒兹诗学却与东方(中国)诗性智慧有着文心相通的旨趣。作为西方后学(后结构主义学术思潮、后马克思主义及后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德勒兹诗学倡导多元流变、动态生成的思想取向,但是又与一般侧重于颠覆、消解一脉的后现代理论取向迥异其趣。德勒兹诗学建基于肯定性哲学,强调辖域化—解辖域化—再辖域化的生成机制,它提示了一种富于理论增殖性的开放语境,意味着异质元素多元互动的内在性平台。对德勒兹诗学进行跨语境研究,有助于激活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但又较为沉寂的中国诗学乃至东方文论,具有促进建构当代文艺理论新形态的学术价值与思想启迪意义。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这项成果以德勒兹诗学的跨语境研究为框架,是目前系统研究德勒兹文化艺术思想的一部开创性的学术专著,全书分为三编十二章。在研究思路上,该成果聚焦于德勒兹特色斐然的哲性诗学观念,以丰富当代文艺理论形态和促进世界诗学建构为旨归,通过对德勒兹差异哲学和诗学关键概念进行深入的、拓展性的探讨,将德勒兹哲性诗学置入三重不同的语境中:一是西方学术语境与德勒兹诗学的跨语境理论增殖研究;二是电子传媒文化语境;三是东西方文学与美学合理化交流的全球化语境。在这种多重语境的交叠与互渗中,强调异质文化、东西方文学、诗学与美学的合理化交流,努力借助异质思想文化的烛照,倡导建构一种理论互阐的关联域,生成一种多维流变的跨语境诗学的千重台。

以下简介各编主要内容与观点。

第一编 哲性诗学与文艺美学:德勒兹诗学的特质与理论拓展。这一部分包含五章,主要是从差异论维度举隅阐发德勒兹差异哲学衍生的代表性诗学概念与范畴;从生成论维度评介德勒兹诗学与柏拉图传统、少数族文学、文学符号论、女性主义理论的关联性;分别以流变论、间性论、生机论等探讨中国学界较为关注的论题:文学经典与比较文学的解辖域化、多元文化界面与世界文学观念、德勒兹诗学与生态美学。在西方学术语境中探讨德勒兹思维哲学和诗学思想的特质的同时,凸显德勒兹哲性诗学的理论增殖性。主要观点:第一,在西方诗学发展史上,德勒兹哲性诗学内涵丰富,理论空间宏阔开放,具有西方诗学当代转型的标志性意义。西方文艺思想史上的“诗学”的始基与原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研究悲剧与史诗为核心的《诗学》(Poetics)。但这种具有较为纯粹的美学研究属性的西方诗学传统进入现代社会后明显出现重要的嬗变与拓展,呈现出从诗歌研究—文学理论—文艺理论—文化批判理论纵向发展的轨迹和与文艺美学横向交织的形态。侧重文学文本(Text)研讨的诗学传统在当代发生了焦点转移,已经明显逸出文学艺术研究的范畴,进入到更为宏阔开放的多元语境(Context)之中,到后现代诗学中甚至拓展到社会文化的问题学研究。纵使一些学者呼唤回归文学本体的审美研究,但显然亦非传统诗学的内蕴。较为理想的诗学模式应是文学文本与多元语境的有机结合,互动生成。德勒兹诗学既有专门的文学批评专著,又有广涉社会文化的哲思属性,是西方诗学当代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之一。第二,在文学理论的狭义诗学意义上,德勒兹诗学特色斐然,富于思想启迪性。德勒兹与一般立足于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不同,作为哲学家,他的哲性诗学是一种广义诗学,立足于高度抽象和充满思想智慧的哲学和美学,因而导致其狭义诗学的研究更具有思想穿透力。德勒兹诗学中关于卡夫卡著作中的少数族文学题旨、关于普鲁斯特著作的符号学与文学机器概念,关于马佐赫“受虐癖”跨学科(跨越文学与医学领域)的诗学视野,以及其“生成女性”等概念,能够拓展与深化后殖民批评的文化迁徙、身份混杂理论,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符号理论,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和女性主义理论。第三,德勒兹哲性诗学观念,具有跨语境的理论增殖性,可以从中国学术语境中探讨其生成论、流变论、间性论和生机论之于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以及生态美学的拓展性研究意义。

第二编 空间转向与文化媒介:数字化时代的德勒兹诗学。这一部分包含三章,主要是在后现代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下,侧重从赛博空间的新视野探讨德勒兹哲性诗学的三个维度:空间诗学、媒介诗学和褶子诗学。在全球化语境中,电子文化传媒导致了视觉文化的增殖、虚拟现实的凸现、赛博空间的生成与文化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文化问题,构成了当代文艺美学研究的新视野。主要观点:在数字化文化传媒和赛博空间的探索维度,德勒兹诗学具有较好的思想穿透力和理论阐释效力。德勒兹有当代西方“赛博空间哲学家与预言家”和“20世纪最重要的空间哲学家”之誉。德勒兹的哲性诗学蕴含着有别于西方诗学传统的认识论图式、审美范式和诗学概念。德勒兹所倡导的一系列哲性诗学概念,构成了当代空间诗学、媒介诗学和褶子诗学的重要理论话语,能够有效地阐释数字文化与赛博空间的主要特质如瞬息同步性、多媒体性、超链接性、虚拟性、互动性等,有助于深化了我们对电子传媒时代文化艺术的理解。德勒兹诗学中光滑空间/条纹空间/多孔空间图式、气象万千的“千高原”、旁逸斜出充满非确定性的“块茎”、无限延展的巴洛克“褶子”和自由无羁的“游牧”美学,能够在理论上富于穿透力地阐发当今文化传媒转型时代的后地理、后历史的数字化生存状态,启迪我们对新巴洛克美学经验与数字文艺景观进行理论反思和文化分析。德勒兹诗学在理解与诠释全球化与数字化、赛博空间的虚拟现实特质,以及新巴洛克文化艺术风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三编  跨语境视野:当代社会文化与诗学形态的建构。这一部分包含四章,主要是从全球化视野展开跨语境研究的题旨:一是侧重以历史诗学的视野论述德勒兹对当代“帝国研究”的影响,探讨文化中心主义的解辖域化与“帝国全球的彩虹”隐喻的意义。二是侧重从西方后现代诗学视野探讨当代赛博文化的规训与控制问题,比较詹姆斯、福柯和德勒兹关于资本主义全球性发展历程中当代控制社会的理论图式及其在中国语境的文化阐释。三是侧重从比较诗学的维度审视德勒兹哲学视域中的东方诗学与美学问题。四是侧重从多元之美与文化博弈的潜在性出发,探讨异质文化合理化交流的关系与杂语共生的当代世界诗学形态建构的题旨。主要观点:在后现代诗学或问题学研究的意义上,德勒兹诗学在多元理论对话关系中富于思想价值与建设性。在全球化语境中,德勒兹多元论哲性诗学有助于理解当代社会形态,推进异质文化的合理化交流。全球化与多元化反映在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可以表述为认同与差异(连续与离散、统一与多元、历史与话语、一致与裂变、显在与隐在等)双重模式。前者(代表人物如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索绪尔等)以逻辑推演和体系建构为特征,蕴含着等级制与中心主义要素,形成传统,影响深远,而后者(代表人物如尼采、德里达、福柯、德勒兹、皮尔斯等)则以当代思想挑战者的姿态倡导解构思维和多元流变的差异美学,认为历史文化并非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顺畅、持续、渐进地展示潜力和实施现实化进程的,所谓线性发展的大一统历史其实充满了话语权力的运作和非连续性的断裂,因此社会历史的发展必须侧重从差异性、离散性的维度而不是从认同性、连续性的维度加以理解。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双重模式是一种开放性的、动力学的辩证关系,构成了一种社会文化界面和学术思考平台。从全球化与多元化、一与多的哲学和美学命题看,德勒兹与加塔利尊重多元文化差异的“游牧式”关系,强调内在性领域或一致性平台,倡导多元性与开放性,反对外在标准与权威意志。这在今天的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并行不悖时代具有重要的文化批判和哲性诗学意义。德勒兹关于晚期资本主义与帝国研究的思想,关于当代控制社会的权力与抵抗策略,关于包容丰富差异性的内在性千重台的观念等,促使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当代社会文化形态与如何迈向当代世界诗学的“千高原”的问题。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及效益

哲学是最高抽象的智慧学问,德勒兹哲性诗学的跨语境研究具有哲学的丰富内蕴和比较诗学的特质,能够激活异质思想文化的碰撞与交汇,启迪睿智。德勒兹诗学与跨语境理论研究对我们深入探讨西方前沿性学术思潮,促进我国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创造性的学术价值与思想启迪意义。这项研究力图以跨语境的不同理论资源、审美经验和有效诗学阐释为基础,使德勒兹哲性诗学穿越重重语境,与纷繁多姿的思想触媒际遇,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文化关系和文学艺术现象作出有说服力的理论阐释。德勒兹式的多元生成的理论意识,有益于触发古今中外的诗学思想互相激荡,从研究对象的张力关系中烛照各自的优长与不足,激活当代文艺理论领域新的话语实践和理论建设。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数字化时代进行不同诗学思想资源的比较阐发,亟待这种跨语境的文化视野和理论反思。德勒兹哲性诗学就给我们提供了这种学术会通研究的特殊切入点。

该成果主要借助外文文献,追踪德勒兹的前沿性研究,密切结合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界、文艺美学界较为关注的学术问题加以深入的、拓展性的探讨,因而对国内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阶段性成果曾经分别作为单篇论文发表在《文艺研究》《文艺争鸣》《清华大学学报》《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等CSSCI学术刊物及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家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学术论坛,相关论文提交一些国内学术研讨会和国际学术论坛,往往作为大会发言论文,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反应和社会影响。一些阶段性成果分别为人大资料复印中心《文艺理论》和《影视艺术》全文转载;课题负责人的阶段性重要成果《赛博空间与文艺理论研究的新视野》2008年获得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论文类)。

在当代世界诗学形态建构维度,德勒兹哲性诗学具有跨语境的建设性。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多种异质思想文化的因素空前剧烈地碰撞、交融、衍变。全球化与多元化语境为不同地域、不同国别、不同主体、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前所未有挑战与机遇。东西方文化、诗学、美学二元性的不平衡发展渐渐衍化成为世界诗学的杂语共生、多元互动形态,多元之美与文化博弈并行不悖。这种世界诗学话语的交叠开始形成一种张力场。不同的诗学思想互相激荡,才能生成世界诗学的新质。在当今代杂语共生时代,迈向当代世界诗学的“千高原”,需要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合理化交往,尤其需要强调异质诗学之间的“和而不同”的理论努力。借鉴包括德勒兹哲性诗学在内的不同思想文化背景的丰富学术资源,有助于我们强化中外文化艺术思想的会通,探讨跨语境的理论话语的学术价值,促进当代世界诗学形态的建构。